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6篇)

medusa 发布时间:2023-06-21 22:59:28

 

    财政局的工作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另外工作的内容和进度都需要非常准确,因此财政局需要定期提交工作总结和报告,由此来核对自己的工作内容,也要合理的规划未来工作,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举例优秀的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供大家来参考和学习。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区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及各级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财政平稳运行两个重点,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实现年度预算目标。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全力以赴、对上争取,“稳”的基础不断夯实

    1.强化目标导向,稳定税源抓重点。召开了全区协护税工作会议,分类、分阶段下达税收工作目标任务,并做好督促指导,有针对性地做好税源培育和收入组织工作。出台了《梁溪区协护税工作奖惩办法》,强化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协税护税的积极性,及时传递共享涉税信息,提升税收协同征管效用。开展了点对点税源攻坚,加强沟通协调,深入挖掘重大税源。

    2.强化专项行动,稳心留根促增长。推进异地企业清理、专业市场和综合体转化、连锁企业规范管理以及“个转企”等四大重点专项行动,有效堵塞了征管漏洞,取得了显著成效。

    3.强化对上争取,稳固财源保增长。抢抓“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机遇,用足用好各级各类政策,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对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对上争取调库资源,有效弥补了正常税收缺口。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保”的底线不断巩固

    1.聚焦“三项机制”,着力保障疫情防控。1月下旬以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用于防控人员补助、防控设备和物资采购以及其他支出。同时,紧急下达中央和省防疫专项资金,切实保障基层防控资金需求。关心防疫一线,优先保障部门和基层街道社区疫情防控经费需求。加急下达医疗设备资金,落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经费,及时足额发放疫情防控期间低保对象、重残人员、社会散居孤儿、特困人员临时生活补贴和生活困难群众临时救助,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简化业务处理流程和手续,建立财库银协同工作机制,开通节假日期间紧急办理资金拨付业务通道,优先保障疫情防控资金及时快捷拨付。强化动态监管,疫情期间每日统计全区投入情况,及时掌握财政资金投入动态,加强资金跟踪监督问效,确保抗疫资金用在刀刃上。

    2.聚焦“三项举措”,着力保障基层运转。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综合各街道管辖人口、面积、人均财力等因素,及时分配下达2020年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及时结算2019年街道财力;提前拨付街道2020年财力,切实强化街道基本财力保障,缓解基层财政资金压力。

    3.聚焦“两类政策”,着力保障居民就业。大力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等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两项补贴政策,促进困难失业人员再就业;出台稳就业保用工扶持政策,保障疫情期间各项稳岗稳就业补贴政策落实,支持和鼓励企业稳定职工队伍,改善就业创业环境。

    4.聚焦“补齐短板”,着力保障基本民生。着力帮助生活困难人员脱贫解困,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落实我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梁溪区养老服务项目财政补贴办法》;进一步支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5.聚焦“纾困解难”,着力保障市场主体。落实税收减免、房租减免、所得税税率优惠、延长纳税申报等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注重检查纠偏“回头看”,督促和推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将减租政策落到实处,让实际经营者享受到政策。积极帮助受疫情影响较重的行业和企业渡过难关,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6.聚焦“精准扶持”,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市加大“新基建”投资的部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链供需对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重大项目建设。

    (三)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管”的机制不断健全

    1.把稳财政运行“一杆秤”。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强化厉行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勤俭节约办事业的要求,制订下发《区政府办公室关于优化支出结构带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意见》(梁政办发[2020]42号)文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及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确保财政政策和资金提质增效,促进财政平稳运行。

    2.释放直达资金“加速度”。积极贯彻落实上级财政部门关于直达资金相关工作要求,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加速释放政策效应。加快资金拨付速度,确保资金流转顺畅、拨付快捷;加速资金使用进度,及时将资金拨付到最终收款人、直达市场主体和困难群众;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每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直接惠企利民。

    3.激发沉睡三资“新动能”。制订下发区级盘活“三资”专项行动方案,不断提高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能力,促进财政收支平衡和隐性债务化解,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和管理支撑。

    4.优化政采营商“大环境”。持续开展清理政府采购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规定工作,优化采购活动办事程序,加大政府采购助力脱贫攻坚力度,优化政采营商环境。

    5.夯实财政监管“全域网”。进一步加强财政日常管理,扩大财政监管范围,通过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专项检查、银行账户规范行动、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专项治理、“小金库”专项检查、清产核资盘亏资产“回头看”、财务人员业务培训等监管行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

    五、党建赋能,红色引领,推动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1.加强党风强廉政建设。坚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构筑惩防腐败体系的根本保证。年初研究确定财政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紧盯春节、端午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时提醒全局党员干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委十项规定,并开展内部监督检查。

    2.加强干部理论学习。贯彻,坚定不移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学习强国平台运用,激发干部学习热情。

    3.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基本制度;深入联系开展共建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当好“服务员”、办好“暖心事”;围绕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和走访服务工作,真心实意帮助挂钩服务对象纾困解难、出谋划策。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2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市财政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市财政工作的各项重要部署,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超历史大洪水的不利影响,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

    一、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2020年,受疫情和洪涝灾害双重影响,在各征收部门和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59000万元,同比增长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11200万元,同比增长8.8%;其中:税收收入预计完成155200万元,非税收入预计完成104000万元。

    二、科学安排财政支出

    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放在优先位置。预计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支17435万元,增长6.1%。

    (一)推进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11月底,全市社会保障支出46087万元,其中:企业养老支出25700万元,城乡养老支出11000万元,再就业支出520万元,城乡低保支出4900万元;全市医疗卫生支出17300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医疗支出12000万元,职工医疗支出500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支出300万元。

    (二)支持教育、计划生育、文化、科技服务建设。截至12月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补助支出50500万元,年文化建设支出资金2300万元,进一步健全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科技支出6200万元,有效推进了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全面执行国家惠农强农富农政策。财政惠农补贴“一卡通”就是要使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的发放到受助对象手中,使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截至11月31日止,已纳入“一卡通”发放的项目有18大项,65个小项,累计发放惠农资金33479万万元,预计全年发放3.4亿元,获得了农户的一致好评。

    (四)切实做好禁捕退捕的保障工作。长江流域禁捕是贯彻落实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保护长江母亲河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对建档立卡渔船渔民补贴5168.15万元,非建档立卡渔船423.29万元。全年投入3568.7万元为全市全部退捕渔民缴纳养老保险,让渔民的养老问题得解决。所有渔民的船网回收处置、过渡期生活补助及捕捞证回收资金、社保补助资金全部发放到渔民手中,共计发放补偿资金9260.14万元。

    三、继续加强财政监管

    (一)加强重点领域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审核支出。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等要求,继续加大对“三公”经费的支出审核,按月统计市直各单位“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并进行汇总分析,确保将政策规定执行落到实处。重点围绕资金的分配、使用,严格执行《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等相关规定,杜绝套取、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实行资金直拨项目实施单位,减少资金的滞留时间,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效率。民生资金截至11月录入平台总计52958万元,年底预计53921万元,三公经费支出1000万元,较上年减少127万元,下降了11.27%。

    (二)扎实开展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专项治理工作。一、提高政治站位。组织相关股室负责人,认真学习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二是落实工作责任。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按照工作要求,拟定全市治理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责任,协调各有关单位共同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治理范围和内容,并将“一卡通”财政补贴资金受益人名单及发放情况,在涉农监管平台进行全面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四是加强重点治理。有针对性地整治违法违规问题,确保专项治理达到“堵塞漏洞、规范管理、便利群众、防治腐败”的目的。

    (三)继续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财政预算一体化”大平台建设。我市“预算支付一体化”信息化大平台于2019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通过近两年的工作,系统运行平稳,支付流程通畅。2022年,全省将全面推行预算管理一体化大平台,全面规范财政各项业务的流程,为财政工作科学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扎实抓好中心工作

    (一)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对所有政府性融资举债行为和财政长期支出严格审批,严禁任何单位和部门擅自融资举债,全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2020年年底化解3.42亿元的政府隐性债务。

    (二)财园信贷工作稳步推进。2020年度,我市合作银行预计共发放“财园信贷通”贷款3.65亿元;市本级财政代偿违约企业3户,代偿违约贷款501.1万元;配合省资产公司成功追偿违约贷款123.48万元。

    (三)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市财政局加强与市扶贫办对接,进一步明确扶贫资金工作要点,健全了资金管理机制。同时,从资金投入规模、分配下达、立项实施、资金支出进度,以及扶贫资金程序合规性着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考核,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确保扶贫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财政资金科学、规范、高效使用。截至10月10日全市各级预算单位在消费扶贫销售平台已完成交易总额520万元,全年预计580万元。全市填报的2020年农副产品预算采购额共8607.55万元,拟预留采购贫困地区1347.45万元,平均预留比例15.65%。调动全局力量,抓实驻村扶贫,委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到村兼任第一书记。大力扶持村办企业,提升产业扶贫效果,驻村扶贫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和驻地、镇村认可。

    (四)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采取视频会议、专题学习、政策辅导等方式,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成立减税降费协调领导小组,协同各有关部门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及时掌握减税降费落实动态。同时,深入分析财政收入增减变化,严格依法征税,强化非税征管,确保减税降费和财政增收目标同步实现。

    (五)大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二是深挖线索。全面梳理分析本行业涉黑涉恶情况,以涉农、扶贫等专项资金检查为抓手,对所辖领域开展涉黑涉恶线索排查,着重检查涉及改善民生福祉的专项经费以及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情况等。三是落实经费。切实履行部门职责,认真做好扫黑除恶专项资金的保障工作,特事特办,开辟资金支付绿色通道,保证全市扫黑除恶日常工作有序开展。四是加强部门行业间协调沟通配合,全力做好“打财断血”“六清”中财政部门有关工作。五是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全面规范管理,铲除滋生土壤。

    五、不断锻造财政队伍

    (一)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作风硬、服务优的财政干部队伍,针对政治站位、进取精神、担当作为、廉洁履职等四个方面25问题,以整治突出问题为重点,立行改正为关键,推动干部队伍向高质量发展。

    (二)建立党员活动常态化机制。推动党员学习常态化。年初制订学习计划,排出学习日程,明确学习内容。坚持每周五组织全局党员集中学习,每月召开党总支、各支部工作例会;推动党员行动常态化。定期联合工会、妇联、团委等组织共同开展党员活动,使党员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强化宗旨意识、团队意识。

    (三)加强财政法规培训。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宗旨意识,严格依法行政。加大对干部职工的政策宣讲、业务培训,提高规范理财、依法理财的自觉性。

    存在的问题

    一、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压力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压力较大。

    二、旅游资源创税利效果不明显。

    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尤其是繁重的财税机制改革,我们在财政收入征管、财政监督和资金绩效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省财政即将出台新的增值税、所得税、环保税上下级财力分成办法(按3:7比例分成)地方新增税收将上划更多,导致本级地方财政更加紧张。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3
 

    20**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局面,在指引下,在省财政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XX局局紧扣积极财政政策落实落地,战疫情、强保障、促发展,毫不放松地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财政新的贡献。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政治建设,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一是突出政治建设,树牢政治根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深入贯彻落实为首要政治任务,提升理论学习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推动理论武装工作。二是深入推进警示教育,紧绷纪律之弦。组织X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组织X次集中学习,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深入学习中央、省纪委有关案件的通报。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意识形态工作汇报,分析研判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引领。四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换届选举。组织召开机关党委换届选举和机关纪委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机关委员会,成立了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了新一届机关党委委员和第一届机关纪委委员。五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疫情防控期间,XX局局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组织号召,身体立行,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疫情防控以来,XX局局共组建X余名党员志愿者储备队伍,选派X人次支援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局属X个支部共X人次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助疫情防控工作。

    (二)聚焦疫情防控,全面落实财政职能作用

    一是统筹保障防控经费。市本级财政共拨付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专项经费X万元,安排工作性经费X万元。二是建立资金支付“绿色通道”。成立XX局局春节期间疫情防控经费支付保障小组,加强与人民银行、国库代理银行协同配合,对中央、省、市县疫情防控资金即到即办,确保疫情防控资金第一时间支付到位。三是建立采购“绿色通道”。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物资采购“绿色通道”相关要求,确保防控物资及时到位。截至目前,我市通过绿色通道采购负压救护车、防护口罩、消毒液等疫情防控物资共计X万元。四是配合部门落实政策。积极与市卫健委会商制定方案,及时分配下达中央、省疫情防控补助资金。截至目前,已拨付各县市区及市卫健委中央、省疫情补助经费X万元。配合人社、卫健等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落实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临时性工作补助和一次性慰问补助X万元。五是加强市县财政联系。牢固树立财政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对县市区财政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及时传达省、市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和工作部署,督促县市区财政做好本级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和各项政策落实工作。

    (三)聚焦收入目标,不断加强收支管理

    今年以来,受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叠加影响,我XX局收入呈低位运行态势。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XX局局积极主动作为,加强财税协同,采取强化收入调度、加强包保服务、全面堵漏挖潜、严格督查考核等各项措施促增收、保增长,随着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复工复产稳步推进,我XX局收入累计降幅逐步收窄。我XX局收入完成X亿元,同比下降X%,较去年同期,累计降幅(-X%)收窄X个百分点,较X月份累计降幅(-X%)收窄X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X位,收入增幅居全省第X位,增幅较一季度提升三个位次。受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发展变化影响,短期内我XX局收入仍将低位运行,但累计降幅将逐月收窄。

    (四)聚焦“三保”任务,全面落实“六保”工作

    面对财政减收影响,按照“保主、保重、保基”的原则,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统筹盘活存量等方式,集中财力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求。一是建立县级“三保”动态监控反馈机制、监督检查机制和约谈机制,切实压实县级“三保”保障责任。二是强化县级“三保”预算管理,预算安排时打满打足、不留缺口(X年我市县级“三保”支出预算安排X亿元,超支出需求X亿元);强化县级支出预算审查,市级对县级“三保”支出预算审查实现全覆盖;预算执行中“三保”支出优先保障,切实兜牢“三保”底线。三是强化县级“三保”库款监测,密切关注县市区库款规模和保障水平,对过低的地区及时提示预警,协调加大库款调度规模。制定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工作方案,着力提升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与职能部门工作协同,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做好保居民就业、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工作。

    (五)聚焦重点任务,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

    1.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一是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等问题整改。根据牵头整改的X项问题,细化X项具体整改任务,采取“周统计、月分析”方式调度日常整改工作。X月中旬和X月上旬,XX局局分别对县市区财政局牵头的X项问题整改情况开展督导和验收评估。目前,X项牵头问题、X项配合问题已整改完成,并长期坚持。二是持续加大财政脱贫攻坚投入。X年全市安排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亿元,其中:中央资金X亿元、省级资金X亿元、市级资金X亿元、县级资金X亿元,较上年投入X亿元增长X%。计划统筹整合资金X亿元,已整合X亿元,计划整合资金数较上年X亿元增加X亿元。三是提升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截至X月底,X年全市资产收益扶贫投资规模达X亿元,开展资产收益扶贫的贫困村X个,村均增收X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X人,人均增收X元。

    2.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第一生命线。严格规范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截至X年X月,我市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并对外公布的项目X个,总投资X亿元,落地项目投资额X亿元,落地率X%。国家示范项目X个,投资额X亿元。并及时办理了颍州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工程PPP等X个变更、入库及退库等项目。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导向,统筹安排X万元对全市符合条件的X家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进行奖补,

    3.坚持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第一要务。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债务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加大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全市债务余额低于债务限额,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与此同时,抓住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债务资金,X年,我市已有X批次非标专项债纳入省财政厅项目库管理(含X年项目),涉及机场、铁路、医疗卫生、教育、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共计X个项目,总投资X亿元,已发行非标专项债券资金X亿元,其中,X年发行债券资金X亿元,X年发行债券资金X亿元。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编制第三批非标专项债入库材料。

    (六)聚焦复工就业,推进经济持续发展

    结合市委市政府“优良作风建设年”“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制定X项政策,加大对企业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力争将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一是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积极配合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围绕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新出台的税费优惠政策,X-X月份全市新增减税降费X亿元。二是及时办理产业奖补资金兑付。建立政策奖补指标办理“绿色通道”,及时办理奖补资金指标手续,支持转型升级发展。截至目前,市级共兑付工业、农业、服务业、创新创业及人才发展奖补资金X亿元,正在公示的还有X亿元。三是组织审核,积极争取贴息资金。全市共X家企业申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资金贴息,贷款金额X亿元,申请贴息资金X万元。四是加强续贷过桥资金管理。截至X月底,我市续贷过桥资金投入X亿元,共为X家企业累计提供周转贷款金额X亿元,资金周转率X,自开展使用续贷“过桥”资金以来,我市共为X家企业提供续贷过桥资金,累计周转贷款金额X亿元。五是积极组织直接融资及科创板省级财政奖励资金申报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功能,鼓励企业直接融资,积极引导我市企业申报省级直接融资财政奖励资金。截至X月底,共获得直接融资省级奖励资金X万元。六是加大就业创业资金支出力度。X年度统筹安排就业创业专项资金X万元。截止X月底,已拨付市人社局就业创业专项资金X万元。七是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会同市人社局出台X年“接您回家”系列活动方案,保障“接您回家”系列活动经费X万元。

    (七)聚焦民计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与去年相比,今年民生工程新增X项,完善X项,调整和退出X项,继续实施X项,仍然实施X项民生工程。X年,经县市区、市直部门测算,我市民生工程财政投入预计为X亿元。X-X月份,全市各级财政共到位民生工程资金X亿元,占计划投入X亿元的X%。其中:中央资金X亿元,省级资金X亿元,市县资金到位X亿元。全市累计拨付资金X亿元,已拨付资金占到位资金的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财政收入形势严峻。受疫情停产停工影响,我市税收收入减收明显,尤其春节前后是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消费旺季,由此带来的减收是不可逆的。加之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占比相对较高(X%,比X、X等市高出近X个百分点),所以减收影响与其他地市相比更加明显。疫情期间的减税降费政策带来新增减收。从往年度收入情况看,一季度我XX局收入规模约占全年的X%以上,今年一季度收入占全年收入目标的X%,低于往年X个百分点以上。二是支出保障能力减弱。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减收明显,地方可用财力大幅下降,支出保障压力逐步增大。从全市看,各县市区也面临同样的压力,个别县区形势可能更为严峻,部分县区库款低于警戒线,市直和部分县区接近警戒线。

    三、2022年工作打算

    一是强化收入调度。依托全市网格化、全覆盖的收入分析财税库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判收入形势,依托客观实际,做好科学精准预测,合理制定收入计划,依法依规科学调度,确保财政收入符合我市经济发展预期。

    二是加强包保服务。建立包保联系机制,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建立重点税源包保机制,XX局局建立班子成员“一对一”包保联系县市区工作机制,税务部门建立纳税服务包保机制,支持企业加快生产,及早达产达效,夯实财政收入增长经济基础。

    三是全面堵漏挖潜。协调配合税务部门,深入开展税源摸底排查、及时掌握税源变化;强化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税收管控,加大房地产及土地出让市场服务保障;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涉税案件(尤其是X涉税案件)办理,力争税款及罚没收入及时入库。强化非税收入征管,深入开展非税收入征收单位银行账户专项检查;对年初预算确定的非税收入任务,倒排时间节点、量化责任,确保非税及时实现。

    四是严格督查考核。开展收入工作督导,协同税务强化征管。客观分析、评判阶段性工作成效,对责任落实明确、推进措施得力等好的做法给予肯定。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指导督促。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切实强化收入管理考核,确保各项增收措施落地生效。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4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严重冲击和复杂严峻国内外环境,市财政局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多渠道组织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财政支出强度,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以更大政策力度、更实改革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全力保障我市“双区”建设重大战略任务落实落地。

    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坚定不移把“两个维护”贯彻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把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学习贯彻《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紧密结合起来,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将“两个维护”作为指导财政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强化以财辅政。积极打造模范机关党组织。创建“周-月-季-年”党员学习教育机制,举办“党建+业务”知识竞赛。全面推行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党员政治生日制度。探索制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考核体系,打造作风过硬的模范机关党组织。“一对一”挂点联系龙岗区吉华街道,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和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全面加强党对注册会计师和资产评估行业的领导。出台加强和改进市注协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推动完成市注协章程修正,率先把党的领导写进协会章程,确保协会脱钩不脱管、脱行政不脱组织。督导两个行业党委加强党组织单独组建及“双培双促”等工作,持续推动行业“两个覆盖”质量提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在全市率先出台工作方案,推进派驻纪检组与局党组“两个责任”贯通协同、一体落实。出台加强机关纪委建设的实施意见,配齐配强纪检监察力量。坚决整治财政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一体推进整改工作,以整改倒逼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财政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开展干部选拔和职级晋升,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专业化。多渠道多岗位培养锻炼人才,选派干部到疫情防控一线和基层挂职锻炼,努力建设复合型干部队伍。

    二、全力支持抗击疫情,优先安排、全面保障疫情防控投入。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把疫情防控作为最紧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快速响应、主动出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确保不因经费问题影响患者救治和疫情防控。在全国率先启动应急资金拨付机制,1月22日紧急追加下达1000万元应急资金,24小时保障资金渠道顺畅,正月初一率先拨出第一笔应急防疫资金。紧急拨付8.8亿元,支持市第三人民医院仅用20天建成应急院区。在全国率先建立防疫采购“绿色通道”,采购周期从30天减少为1-2天。在全国率先落实患者救治政策,我市成为第一批出台“筛查、治疗全免费”具体政策的地区。多渠道筹集防疫资金,全年共投入87.7亿元,用于医疗救治、疫情防控人员补助、设备和防控物资采购、医疗机构建设等方面。

    三、全力落实惠企纾困政策,促进经济企稳回升。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主动谋划,推动出台本地化、针对性的纾困政策,发挥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效用,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充分释放政策红利。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100亿元。其中,落实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减负约803亿元,落实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免除政府物业租金、返还企业城镇污水处理费等深圳“惠企16条”政策为企业“加码”减负近300亿元。积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扩围升级”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入池贷款从2019年底的1028亿元大幅增加到5500亿元,惠及14.7万户市场主体。成立市融资担保基金公司,提高政府风险分担比例,免收再担保费。全国首创“线上融资额度保险再担保”业务,每年可惠及小微企业约7万户次,实际撬动银行贷款超200亿元。

    四、全力化解减收增支矛盾,加大统筹、创新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面对疫情防控、稳增长等支出大幅增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空前的新形势,注重统筹谋划,全方位拓宽资金来源。主动谋划盘活政府资金资产资源。全年盘活资产一次性收入183亿元,清缴财政注资形成的利息25.9亿元,合计拉动财政收入增长5.5个百分点。9月份我市财政收入累计增速在一线城市中率先实现转正,为迎接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2020年深圳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89亿元、增长3.9%。其中,中央级收入5932亿元、增长5%;地方级收入3857亿元、增长2.2%。千方百计争取更大规模发债额度。2020年共获得债券类资金(地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632亿元,较上年翻番。其中,财政部下达我市新增发债额度482亿元。早发快用债券资金,重点投向水污染治理、卫生健康、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想方设法争取并用好中央直达资金。收到直达资金152亿元,规模居5个计划单列市之首。成立全市跨部门督查工作专班,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和资金监管,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直达资金支出进度并列全国第一,惠企4.3万家、金额70亿元,惠及人员310万人、金额4.5亿元。

    五、全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民生支出、促创新发展。强化公共财政属性,把钱花在刀刃上、紧要处,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78亿元。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编制2020年预算时,核减支出190.2亿元。预算执行阶段,加强资金统筹使用,通过五次预算调整、五次统筹压减,统筹331.8亿元重点投向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安排科技研发资金134亿元,较2018年翻番,其中37%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转移支付福田区和光明区,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税优惠政策,提升深圳招才引才竞争力。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投入近300亿元推动治水由“治污”向“提质”迈进,在参观“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时,对深圳水污染治理予以充分肯定。投入帮扶资金45.4亿元,助力9省54县近40万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全市九大类民生支出2838.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近七成。教育、卫生健康、住房保障、交通运输支出分别增长18.8%、31.3%、36.1%和37.9%。超常规保障教育事业。全市教育支出85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20%,占比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生均拨款标准位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投入规模超过北京和上海。支持实施健康深圳行动。安排专项补助经费支持我市7家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全市公立医院平均财政投入占其总收入比重达32%,位居全国首位。提升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58.6亿元,惠及企业54万户次。计提资金41.7亿元支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退役军人服务,落实好特殊人群保障。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更加完善。推动基础设施多元化投入,轨道交通12、13号线项目引入PPP模式。支持大规模建房行动,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推进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公共财政文化支出规模稳居全省第一。

    六、全力抓改革创新、规范管理,充分体现深圳财政先行示范的责任担当。我市财政管理工作综合绩效突出,再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和资金奖励。综合改革试点任务推进顺利。成功争取到将“先行先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机制”纳入综合改革授权事项首批清单,提前谋划境外发债各项准备工作,积极争取财政部政策支持。预算管理改革持续深化。全方位做实做细项目库,2022年部门预算编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管理,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评审范围,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分配机制。创新开展事前绩效评估,首次开展市对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和自评抽查复核。市区两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获得财政部通报表扬。财政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首次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正式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优化财政性资金存放管理,引导银行机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家底”。加快罚没物资处置,阳光规范的处置模式入选财政部改革案例。出台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办法,推动业务风险防范。全面推进投资评审工作,完成结决算审定金额约500亿元,核减约7亿元,发挥“节支增效”作用。财政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完善政府采购、会计管理等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举办《民法典》《预算法实施条例》等专题学习培训。主动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全年完成建议提案办理105件。会计行业发展更加规范。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广泛开展注册会计师行业调研。推行会计师事务所“证照分离”、中介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加强会计评估监督检查,开展“有照无证”事务所专项整治。督促市注协、市评协切实加强行业自律监督,与行政监管形成合力。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率先开展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和行政裁决改革,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圳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被评为“政府采购”指标标杆城市。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上线发布智慧财政27个子系统,支撑943个一级项目、3.2万个二级项目运行;加快推进市区一体化建设,福田、龙华、光明、深汕财政部门完成系统全业务全流程上线实施。非税收入基本实现线上直缴,在全国率先实现退付全流程电子化。全面推广应用财政电子票据,实现流程全打通、种类全覆盖、市区全应用。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5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市财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突出观大势、勇担当、转作风、促发展,以党建为统领、“三述”为引领,以超常规手段谋划推进工作,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为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33.9亿元,同比下降5.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735.2亿元,下降25.5%。

    (一)果断出台硬核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促发展,主动出击、精准施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硬核措施,全力以赴抗击疫情、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一是全面保障疫情防控需要。统筹9亿元,专项用于患者救治、防疫设备物资购置及疫情防控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等;安排5.6亿元,对市属17家公立医院医护人员“五险”缴费给予补助,缓解了医疗机构的资金压力;投资16亿元新建包括负压病房在内的1000张床位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高我市公共卫生应急保障能力。二是综合施策保市场主体。累计出台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稳外贸保主体等措施94条,为企业纾困解难。全面顶格落实国家、省税费优惠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分类普惠困难减免税政策,上半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9.07亿元。积极争取市人大、市政协支持,在“两会”预算批复前提前拨付支持经济发展类专项资金20多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支持打好脱贫攻坚战。统筹整合14个市直部门34亿元涉农资金,提前下达18亿元,支持春耕备耕。为全市2.5万贫困人口购买商业医疗补充保险,将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由10%降至5%。将粮食生产补贴标准由126元/亩提高到138元/亩,居全省最高。财政出资购买防贫保险,对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的低收入户给予保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二)强化资金资产资源统筹配置,大力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整合、引导、撬动作用,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一是重构式整合财政资金支持打好15个攻势。坚持“钱随事走”目标导向和市场化、专业化政策取向,破除以往预算安排“基数+增长”的固定模式,创新采取“零基预算”,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和政策重点向15个攻势集中整合的机制,投向15个攻势的专项资金比重达到70%以上。二是打造创投风投中心汇聚全球资源。创造性举办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用市场手段吸附全球创投风投资本加速聚集。已汇聚私募基金637只,管理规模近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三是全力支持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在发起设立面向5G的中电信基金、面向智能制造的中航朴素基金与海创千峰母基金、面向新一代高铁的动能基金等(认缴总规模345亿元)基础上,探索设立规模100亿元的工业互联网基金,重点投向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平台建设、解决方案服务商等。四是完善政府引导基金管理体系提升吸引力。坚持市场化运作与政策性导向相结合,取消政府审批环节,加大让利奖励幅度,优化参股基金产业布局。市引导基金认缴98.2亿元,参股设立76支基金,总规模902亿元,撬动资本近10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三)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拉动有效投资持续增长。一是强化地方政府债券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半年积极争取财政部下达我市新增政府债券限额288亿元(在计划单列市中列第二位),其中专项债券232亿元发行进度100%、支出进度100%。二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针对重大项目的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做专项债+社会化融资、土地资源+社会化融资、特许经营+社会资本等7种差异化投融资模式,制定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康复大学、齐鲁医院二期、第二海底隧道等重大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三是深化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PPP)模式。吸引和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PPP项目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入库项目75个,总投资额2299.8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800亿元。

    (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紧要处,兜牢“六保”“三保”底线。一是切实管好用好中央直达资金。全力以赴做好中央直达资金分配、下达、使用、监控等工作,确保资金用在最急需人群和市场主体。截至6月30日,将中央直达资金67.14亿元100%下达基层,在全国36个省(区、市)中位居第一。二是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在保障必要经费支出前提下,对市直单位一般性支出先后按照10%和5%进行两轮压减,对市级非急需非刚性专项资金在年初大幅压减的基础上再按照25%比例进行压减,共腾出26亿元用于疫情防控等新增重点支出。三是加大资金清理盘活力度。集中盘活市区两级财政存量资金18.5亿元,收回财政暂付款25亿元,盘活处置政府资产82亿元,有效缓解了各级财政库款支付压力。四是加大资金向基层倾斜力度。上半年中央提前下达的专项债232亿元,转贷区市217亿元,占93.5%,优先保障区市项目建设需求。对库款保障水平偏低的区市及时监测预警,累计调度资金84亿元,有力保障了区市财政正常运转。

    (五)实施财税改革攻坚行动,以改革创新释放制度红利。一是推进功能区财政体制改革。出台功能区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细则,明确功能区税收增量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返还办法、功能区人员和机构经费保障原则及债务剥离意见,以最优惠的财税政策激发功能区发展活力。二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对61项市级专项资金三个层级共1733个项目全面编制绩效目标,实现市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首次将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报告随预算报告提报市人代会,首次对15个攻势中的338个项目开展全周期绩效跟踪,首次实现单位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三级联动。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试点。规范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对项目筛选、计划制定、债权申报与管理、项目实施、土地供应与清算五个环节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财政收入进入罕见的负增长时期,财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财政收入降幅逐月收窄的趋势明显,彰显了我市经济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但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打赢“三大攻坚战”、保障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作支撑,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仍然比较突出。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步,市财政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顺应更高水平开放发展要求,加快财政从需求保障型向绩效引领型转变、从收支管理向全要素统筹转变、从本级财政向全域财政转变、从业务部门向招商部门转变,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牢牢把握“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导向,让发展动能更加充沛。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根据企业类型分类实施产业政策,确保政策精准滴灌。加快推动设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做大资金池,全力支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二)放大平台效应,让聚财资源充分涌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吸附全球创投风投资本,重点引进一批管理基金规模超过50亿元的创投风投机构,整合全球战略资源。发挥新型财政金融平台作用,整合政府各类资金、资产、资源,放大创投功能,打造产业金融平台。发挥财政配置资源的杠杆作用和税源政策的激励作用,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区域结算功能的税源经济总部。

    (三)强力推进财税改革攻坚行动,让财政活力竞相迸发。有序推进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统筹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在全国率先设立国有资本股权制投资基金。加快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构建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财政局工作总结报告范文6
 

    “十三五”以来,区财政局一直秉承“为国聚财、为民理财”的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以,把增加财政收入,维护我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作为奋斗目标,主动适应、新变化,充分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个国家战略以及省会城市经济圈这个省级战略,不断解放思想,打造出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队伍,财政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20年以来,区财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因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等因素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想方设法增加财政收入,坚决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为加快恢复我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油加能!

    一、“十三五”及今年工作情况

    (一)财政收入稳中有进,收入结构优化明显。推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是我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是收入调度有力度。五年来,区财政部门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安排计划任务,强化收入调度管理,统筹协调征收部门,逐渐形成日调度、月分析的工作机制。每天监控入库数据,精准掌握实时动态,确保收入足额入库;精准研判,编制《财政专报》,定期撰写财政收支分析报告,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下一步解决措施,为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工作提供依据;重点抓好“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织工作,在税收方面:开展企业税费评估核查,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重点企业税收缴纳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坚决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确保税收足额入库。充分发挥税收保障信息平台作用,通过信息比对、企业税费评估核查、协税护税等措施确保税款不流失。通过不懈努力,我区税收占比从2016年的61.14%,提高到2020年(截止10月份)的68.52%,收入质量明显提升,收入结构优化明显。在非税收入方面,重点关注土地指标交易、土地出让金、人防费及配套费、涉油收入、海域使用金等征管项目,组织调度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重点征收部门按照征收计划尽快完成收入任务,并及时上缴入库,确保应收尽收。2016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8.06亿元,2017年突破20亿元大关,2019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3.95亿元,是2016年的1.33倍,2016-2019累计完成收入83.37亿元,为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是财源建设有效果。为应对近年来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区财政部门积极作为,推动成立由区分管副区长挂帅的区财源建设工作专班,顶格配置,强化统筹协调,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财税主导、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在具体工作中,注重短期突破,通过积极引导外来企业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税收专项清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等速效措施,迅速增收;着眼长期培育,大力开展“双招双引”、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加快企业技改项目进度,强化长效财源培植,不断夯实财政收入基础。开展财源建设以来,共实现区级及以下收入5.86亿元,极大缓解了我区收入压力。

    (二)财政支出科学有度,民生保障重点突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必要条件,更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物质基础。“十三五”以来,区财政局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

    一是聚焦民生支出,兜牢民生底线。2016年一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等八项支出完成13.07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1.08%,到2019年,八项支出达到16.0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5.83%,年均增长7.17%,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五年来,区财政部门坚持重点倾斜,逐步提高脱贫攻坚支持力度。一方面,紧紧围绕重点领域,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专项资金投入量逐年稳步增长,2020年增长到490.6万元。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上级资金1173.85万元,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新金融扶贫,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的作用,设立监管账户,落实风险基金300万元,贴息资金100万元,统筹用于雨露计划、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特惠保险、产业扶贫等,让更多家庭、更多群众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科学化、阳光化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作用,将扶贫资金指标全部录入监控平台,及时接收上级指标,并分解下达。同时,明确绩效目标,做好自评工作,在政府网站上公示分配情况,提高扶贫资金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3亿元,主要用于城乡居民养老金补助、城乡低保对象保障、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退役士兵安置、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补助等项目,其中,城乡居民养老补助由160元/人,提高到193元/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也反映出我区文明程度正在持续加深。特别是2020年以来,在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力保基本民生支出,确保社会成员“吃得饱、穿得暖,有钱赚”,积极构筑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医疗卫生事业有序发展。“十三五”期间,立足我区实际,合理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由每人每年43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安排7616万元用于区人民医院建设工程,大力支持区中医院等医疗结构更新专业医疗设备,推动疾控中心实验室顺利交付使用,不断完善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全力支持我区科教文事业发展。注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共投资7.16亿元,完成河安小学改扩建、实验学校改造提升、职业中专综合楼建设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了我区教育资源;注重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出台了教师绩效激励工作机制文件,每年据实安排资金兑现教师节专项奖、乡村教育突出贡献奖和高中段学校绩效工资,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稳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2016年以来共投入852万元用于我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帮助我区连续五年顺利通过文明城市复审,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明创建成果;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元,每年安排资金用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连续多年举办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农民丰收节、金秋艺术节、乡村湿地槐花节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项目,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幸福感不断增强。

    二是积极向上争取,坚决保障重点支出。精深研究政策,专门成立“向上争取政策解读小组”,逐项解读债券政策,积极向省市财政部门“取经”,打通政策解读的“最后一公里”。同时,紧盯上级政策动向,主动靠上研究,提前对接上级,第一时间做好“规划图”,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合理安排重要事项提供依据;精心包装项目,联合区发改局积极筛选、储备一批优质项目充实区级项目储备库,推动形成项目滚动接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三五”期间,共争取新增专项债券总金额13.28亿元,涉及185个项目。结合我区发展规划,精准使用专项债券资金,五年来债券资金用于海河公园建设、城区支路雨污排改造及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河滨路雨污排改造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河安小学改造扩建工程、区职业中专综合楼建设及配套工程、湖滨新区幼儿园建设项目等提升教育硬件水平建设项目,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基础设施项目、果立方林果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市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等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建设项目,人民医院建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等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建设项目,为我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教育资源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作用,“十三五”期间,累计争取转移支付资金23.8亿元,用于我区社会事业发展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缓解了支出压力,为我区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提供了财政保障。

    (三)财政职能履行有力,服务经济成效显著。

    一是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有力。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决定自2018年开始实行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实施以来,区财政局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成立区常态化“送政策上门服务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对一、点对点”服务长效机制,帮助企业疏通堵点、难点、痛点。编制《区减税降费政策汇编》、《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汇编》等宣传资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减税降费覆盖范围。2018年以来累计赴企业开展服务150余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持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仅2020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减税降费3.01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负担,极大增强了市场信心和活力。

    二是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优化项目推进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放大效应,“十三五”期间,规模1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正邦项目产业基金成功设立,并顺利争取到省市级引导基金2.4亿元,该基金投资于我区正邦生猪养殖加工改造项目,对拉伸我区生猪养殖业产业链条,加快我区由畜牧业大区向畜牧业强区转化步伐意义重大;灵活运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近年来(2016-2020)运用PPP模式相继开展中医院医康养、兴河大道等5个项目,投资总规模达22.46亿元。其中,投资额12.03亿元的兴河大道项目作为我区建区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目前正在建设工程中;投资额4.1亿元的黄河路东延项目也开工建设。这一系列重点项目对完善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成立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涉农资金。2018年以来累计整合5.3亿元,统筹用于村级组织运转、村干部报酬、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美丽乡村示范村项目、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等,为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稳步推进农业信贷业务,积极促成省农担公司在我区设立办事处,广泛宣传农业信贷产品,不断扩大受众范围,助力农村产业项目发展,自办事处成立以来共实现在保业务186笔,在保余额7398万元,为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财政改革深化有序,现代财政制度逐渐成型。“十三五”期间,区财政局始终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攻坚克难,深化改革,为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财政保障。

    预决算公开改革进展顺利。立足“阳光财政、为民财政”的目标,规范预决算公开流程,细化公开内容,丰富公开手段,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为民理财,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服务,着力打造财政信息公开新模式。相继制定《区全面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积极稳妥、形式多样、简单便民”的原则在政府门户网站搭建预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集中公开本级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等栏目,并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公开,确保预决算公开时效性;

    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所突破。立足强化财政绩效管理职能,着力构建“制度先行,绩效目标、监控和自评三个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顶层设计,逐步形成了“事前绩效目标审核,事中绩效跟踪,事后绩效评价及绩效问责”的环环相扣的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格局。一是强化绩效意识,以从业人员、部门分管领导、区领导为对象,持续开展绩效知识培训,普及绩效知识;二是创新机构设置,将绩效与监督融为一体,积极探索绩效管理与财政监督新路子,形成规范各预算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强大合力,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为财政资金使用提质增效;三是加强制度建设,2017年以来,先后推动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等8项制度文件,逐步完善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四是多措并举,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初见成效。2019年以来,依托专业第三方机构对30个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涉及资金4.5亿元,对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单位整改;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向人大汇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并同步将绩效评价情况在政府网站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加速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十三五”期间,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目标,对区属国有企业产权进行全面梳理,摸清国有企业底数,制定印发《区区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实施方案》,夯实统一监管制度基础,并在全市5个县区中率先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监管;推动“公物仓”建设,出台《区区级政府公物仓管理办法》等文件,对闲置资产和临时机构资产统一调配使用,实现“颗粒归仓”,物尽其用;圆满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至9月27日,实现22家国有企业24935人(其中党员5775人)及519项、净值1439万元的资产移交工作,提前完成市政府要求;完善国有企业运行机制,推行国企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绩效评价改革,进一步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提高国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加快推动财税金融改革。积极探索“拨改投”方式活用财政资金,开展“拨改投”专项调研,加快拟定我区股权投资改革实施方案,为后期全面铺开“拨改投”工作奠定基础;注重清理整合财政支出政策,今年以来,共清理撤销政策25项,压减财政资金902万元,优化整合政策69项,整合财政资金5416.58万元,保留支出政策139项,涉及财政资金48809.15万元。通过清理整合,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提高了财政资源配置效率,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支出体系日益成熟。

    (五)财政监管执行有效,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坚持财政检查不松懈。“十三五”期间,立足财政职能,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预算绩效自评检查、单位财务管理违规问题专项治理检查、预决算公开检查、“小金库”检查、非税收入检查等为重点,全方位、不间断清查我区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具检查报告,督促落实整改,进一步规范了我区财政管理规范化水平,严肃了财经纪律;

    二是推动流程再造再发力。在行政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联合“七部门”开展工资统发网上联审工作及“告别工资条行动”,实现了工资发放“一次不用跑,全部都办好”的目标,有效提升了服务效能。在采购领域,制定《政府采购及购买服务操作流程图》,优化评审专家入库方式,降低风险,提高政府采购运行效率;打出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组合拳”。出台实施《落实<关于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配套措施》,从“保公平”、“提速度”、“降成本”、“快支付”、“立规矩”五个方面制定7项“实招”,降低政府采购供应商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三是使用财政资金讲效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事前审核作用,加快评审工作运转速度,提高评审效率和质量,确保各重点工程顺利开工建设,2016年以来,累计评审项目460个,节约资金1.56亿元,净审减率3.16%,节支增效成果明显;立足采购职能,在充分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十三五”期间,累计采购项目1088个,采购预算资金44.65亿元,采购合同金额39.88亿元,节约资金4.779亿元,资金节支率10.68%,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

    四是支付业务审核力度再加强。严格执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认真履行国库集中支付职能,持续加强财政支付业务审核,狠抓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财政资金支付安全高效。“十三五”期间,财政集中支付中心共办理支付业务17768笔,金额19.27亿元,协税、护税工程款1.64亿元,保障税额1241万元,拒付、纠正不合理开支182笔,金额1416万元,连续18年实现支付“零差错”。

    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思想解放程度有待提高。一是思路创造性不足。面对一些财政问题,不能从根源上找方法,而只是从表面上“缝缝补补”,看起来好像是创新了工作方式,实质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在对待新问题的态度上,更多的是从以前找经验,从外处找“他山之玉”,真正立足财政职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局面还未完全打开。二是“钉钉子”的精神还没有得到充分贯彻。在遇到新任务、新问题时,习惯于按照既往的经验思考,满足于把工作完成了、交差了,而不能从更深的层次、更高的角度去考虑,从而造成有些工作浮于表面,完成质量不高。三是学习深度“浅而不透”,在学习过程中满足于完成学习任务,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活用到实际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本领还有待提高。

    (二)财政收入环境相对脆弱。“十三五”期间,我区财政收入基本处于稳步增长态势,但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财政收入形势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受限于我区相对薄弱的工业基础和以“油”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我区税收收入造成很大影响,比如2018年开始实行的减税减费政策,在甫一开始,确实对我区财政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其次,作为我区重要收入来源的非税收入遇到的问题也类似,一旦重要非税征收项目,如土地指标、涉油收入等出现波动,势必影响我区整体收入完成情况,这点在2020年表现尤为明显,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普遍低迷,导致我区非税收入进度远低于往年同期,极大影响了我区收入任务的完成。

    (三)资金来源渠道不够丰富。一是地方政府债券争取难度增大。国家发行债券的总额度是有限的,且债券额度是以逐级下达的方式下放,上级分配的债券额度较高,下级分配的债券额度逐级减少,到基层分配的债券额度极为有限,这进一步压缩了我区申请地方政府债券的空间;二是基金设立难度较大。首先是缺乏适合基金投资的优质项目,我区大部分重点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大,但收益点少,对社会资本吸引力有限。其次,今年以来,我区收入形势严峻,能安排用于政府引导基金的资金有限。受限于我区整体经济环境,与社会资本方难以形成互信,寻找资金投资者较为困难,加之,区属国有企业目前缺乏产业基金运作经验,资金募集能力欠缺。

    三、认真谋划“十四五”,推动财政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四五”是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前做好“十四五”财政工作规划,对把握我区经济发展形势,推动财政事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思想解放力度,制定实操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推动财政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科学应对“下行趋势”,筑牢全方位收入保障体系。在组织税收收入方面,继续发挥税收保障办公室作用,借助“上下联动、财税主导、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认真开展税收分析,不断加强税收调度力度,尤其要做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征收工作。同时,强化征管和欠税清缴力度,对疑点企业加强跟踪监控,确保应收尽收;在组织非税收入方面,除继续关注土地指标交易、土地出让金等重点非税收入项目外,深度挖掘我区非税收入潜力,加强重点部门监管,寻找非税收入增长点,把该收的收上来;加强财源建设方面,在采取速效措施,注重短期突破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长效财源培植,聚焦“3+3+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不断完善产业招商机制,培植一批支柱企业;此外,通过继续攻坚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支持总部经济发展、加快企业技改等措施,不断涵养税源,优化税源结构,切实夯实财源基础。

    (二)主动融入“转型趋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

    一是提高减税降费精准度。“十四五”时期,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应当继续实施更为精准的减税降费政策,积极落实“一线工作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健全服务对接机制,对企业开展一对一政策辅导,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加大对乱收费查处和整治力度,加强收费项目清单“一张网”建设,健全乱收费投诉举报查处机制,真正把减税降费落到实处。

    二是丰富融资渠道。针对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升直接融资比例,探索设立“基金池”、建设“基金群”,在确保大中型企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逐步构建起“大中型企业引领、小微型企业成群”的格局;探索应急转贷资金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由政府主导变为市场主导,进一步释放财政压力,利用社会力量为区内企业提供短期周转资金服务,降低财政风险,推动企业良性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社会资本吸引力度,逐步扩大与社会资本方合作范围,从基础设施建设延伸至各个生产生活领域,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我区建设中来,通过活用PPP模式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壮大国有企业实力,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区内项目建设,鼓励国企走出去承揽业务,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真正推动国企成为政府与社会资本方沟通的“桥梁”,发挥国有企业融资作用,为我区经济发展注入资本“活水”;更加关注信贷业务,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依托我区融资担保公司、省农担公司办事处,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融资范围、丰富融资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积极推动“改革趋势”,推动建立现代财政管理体系。

    一是强化预算管理。严格“刚性预算”,坚决杜绝先干事再找钱、先“上车”后“补票”行为,将预算编制和执行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合理减支;实行“零基预算”,改变“基数+增长”的传统做法,按照有依据、有标准、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原则,重新排项目、定资金;实现“滚动预算”,坚持远近结合,科学规划,对当年不可能实现的支出实行分年度压茬安排,滚动安排支出预算;强化“绩效预算”,逐步形成预算编制时提出绩效目标、预算执行时加强绩效监控、预算执行完毕后开展绩效评价的管理“闭环”,不断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深化财政体制调整。按照省市财政体制改革精神,以“推进属地征管”、“优化财力配置”、“明晰事权责任”、“强化激励约束”为原则,理顺区与镇街、开发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推进区与镇街、开发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区与镇街、开发区财政关系,充分调动镇街、开发区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把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全过程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推动形成事前定目标,事中强监控,事后要评价的管理模式,并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倒逼各部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拓展绩效管理的范围,逐步由资金绩效拓展到项目和政策绩效,真正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四是加强财政监管力度。立足财政职能,常态化开展财政系列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财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杜绝违反财经纪律的事件发生;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监管,通过持续规范采购流程,科学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实现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提升国资资产使用效益,探索国有资本运营新模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财政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大财政系统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升财政专业化水平,打造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财政队伍,不断提高财政工作管理水平。

最新知识

TOP10

周榜 月榜